当前位置:白河县人大网 >监督工作 > 正文内容

白河县人民政府关于城乡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情况的汇报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01日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字体:【

2015年8月26日在白河县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

 

县人大常委会:

根据会议安排,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白河县城乡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情况汇报如下:

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114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8所、小学34所,教学点26个,中等职业学校2所,公民办幼儿园41所),全县公办教师1792人(其中初中教师456人、小学教师727人,高中教师416人,幼儿园教师193人),中小学校在校学生21563人(其中高中生4744人、初中生5010人、小学生11809人),在园幼儿4658人。

近年来,在县人大、政协的关心支持下,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克难奋进,合力攻坚,实现了教育突破发展。2007年被省政府命名为“两基”攻坚先进县,2008年被评为省级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县和普及实验教学合格县,2012年被评为全省教育督导工作先进县,2013年实现省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双高双普”目标。2014年完成了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工程,白河一中于2014年秋季迁址新校园,高中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同时为城区义务教育发展腾出发展空间,有效解决了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场地狭小,校舍紧缺,大班额现象严重等瓶颈问题,发挥了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益,今年7月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评估认定。高中教育在保持高位运行的基础上屡创佳绩,连续4年突破千人大关,一、二本直升率连续16年位居全市前列。学前教育完成了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正在奋力冲刺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学前教育资源快速增加,财政投入不断加大,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加强,“入园难”问题初步缓解,学前教育整体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014年,我县被省政府命名表彰为“全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先进集体”。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努力扩大招生和办学规模,提升办学效益,高考职教单招考试取得骄人成绩,报考9人,上专科线8人,上本科线1人,实现了我县职教单招本科“零”的突破。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

我县自2013年11月通过省政府“双高双普”验收后,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县教育系统继续克难奋进,持续提高教育发展水平,着力推进均衡发展。2015年7月1至2日,我县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工作顺利通过验收,并在全省反馈会上得到高度评价。

1、办学条件。通过一系列项目的实施,全县34所小学、8所初中、2所完中在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教学仪器设备配备、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图书册数等九项指标方面全部达到省颁标准。义务教育学校每个教学班都配有先进的多媒体触控一体机或电子白板,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空间“人人通”,并建成县级资源管理平台,通过“三通两平台”的建设缩小城乡校际间办学条件差异,促进教育公平。全县义务教育校际差异系数小学为0.30、初中为0.21,低于国家规定的0.65和0.55,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2、入学机会。一是出台了《白河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暂行办法》、《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实施意见》和《白河县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残疾儿童享受同等待遇。初中和小学入学率100%,残疾少儿入学率91%。二是建立了控辍保学“双线”责任制,坚持每年将控辍保学工作纳入对镇和学校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目前小学巩固率为100%、初中巩固率为98.4%。

3、办学行为。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义务教育学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坚持多维度评价教师和学生,实施阳光体育运动方案,确保每位学生每天1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小学、初中体质健康及格率分别为96%和95%。

4、保障机制。一是教育经费落实到位。义务教育预算内经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教职工年人均工资均逐年增长。二是着力构建“奖、贷、助、补、减”的扶贫助学体系,每年动员社会各界资助贫困学生超过100万元,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辍学。近三年,用于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及教育民生工程等方面的配套投入占全县新增可用财力的50%以上。三是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积极探索学校后勤精细化管理,为学校统一采购配齐厨房、食堂用具和学生餐具,规范大宗食品采购,学生食宿条件极大改善,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营养餐的全覆盖。

5、“三区一体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为提升全县教育发展内涵,让广大学生享受平等教育,2014年秋季开始,全县学校推进“大学区、督学责任区、教研协作区”三区一体化教育综合改革。设立4个小学大学区、3个初中大学区,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加强校际合作交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以先进影响后进,以优质带动薄弱,优势互补,促进全县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着力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制定中小学课堂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成立专家组,指导学校制定课堂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做到“一校一案、一科一案”,力促课堂教学改革取得实效,使中小学“减负增效”工作落到实处。

二、中小学布局调整和薄弱学校改造情况

全县薄弱学校改造和布局调整按照“统筹规划,先急后缓,突出重点,分步推进”的总体要求和“保障基本,补齐短板,改善条件,均衡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和就学需要为导向,以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增加城区教育资源学位、全面改善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为着力点,立足当前城乡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对照基本办学标准和底线要求,科学测算入学需求,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分期分批安排建设项目,同步推进校长教师队伍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信息化等软件建设。

1、薄弱学校改造。制定了《白河县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方案(2014-2018年)》,2014年至2018年,全县共规划建设义务教育学校70所(其中:教学点26个,小学34所,初中10所),规划总投资17842万元,其中:申请中省资金15660万元,市县投资2182万元;新、改、扩建校舍66084平方米,改造体育运动场地48510平方米,并购置教学仪器装备、生活和安保设施设备。在2014年批复项目已经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的基础上,2015年度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完成投资3700.5万元,目前各项建设进展顺利,仓上镇马庄、中厂镇顺水、茅坪镇四新小学综合楼主体完工,8月底竣工;城关镇中心小学等15个学校体育场地已竣工验收;西营镇新庄、城关镇西沟小学综合楼、宋家镇歌风小学教学楼顺利开工,正在进行主体施工。2016年规划建设19所学校,2017年规划建设15所学校,2018年规划建设16所学校,每年度同步购置教学仪器装备、生活和安保设施设备,到2018年,全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要达到国家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等三部委提出的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20项底线要求。

2、布局调整。根据全县教育现状和需求,为推进全县基础教育学校均衡发展,县上制定了《白河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专项规划》,进一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基础教育办学格局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在2014年秋季一中新校区投入使用后,城关初中迁入原一中校址,城关小学迁入原城关初中校址,县幼儿园迁入原城关小学校址。通过资源整合,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共增加班级18个,有效解决了教育资源不足和大班额等问题。结合河街改造,已编制了河街小学和幼儿园的项目建议书并向上级争取立项,届时城区学校的学位能满足群众需要,布局将更趋合理。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已开始实施,根据实际需求,新建茅坪中心幼儿园和扩建仓上中心幼儿园已经着手规划,即将组织实施。

三、学校领导班子、教师队伍建设及轮岗交流情况

1、建立教师动态管理、良性流动机制,实行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通过政策激励、结对帮扶、交流支教等多种措施,促进了教师资源均衡合理配置。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65名高级教师成立“走教团”,对26个教学点和农村薄弱学校实行送教下乡,近3年送教活动达172人次,仅2014年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达117人。

2、重视教师培养和引进。通过实施国培、省培和校本研修等培训项目,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体系,校长和教师培训实现全覆盖。近3年培训教师5000余人次,全县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小学教师专科学历达90%以上,初中教师本科学历达95%以上。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有省级教学能手2 名、市级教学能手31名、县级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等89 名。近年来,每年都招聘补充了一定数量的教师,今年又招聘特岗教师80人,解决农村教师数量不足和音、体、美等薄弱学科教师紧缺问题。

四、划片免试就近入学

1、规范招生行为。2015年5月26日,制定印发了《白河县2015年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方案》,结合我县学生上学的现实情况和家长需求,按照“户籍登记为主、住房登记为辅、就业经营补充”入学登记原则,合理划定学区,进一步明确各中小学校的服务范围,严格规范招生行为,强调义务教育必须实行免试招生,强化全国联网的电子学籍管理,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按时、就近、免试入学。

2、实行均衡编班。按照省政府教育督导团素质教育督导316工程指标体系要求,全县幼儿园按小、中、大班分别不超25、30、35人,小学不超45人,中学不超过50人的要求进行编班,努力消除城乡学校大班额现象。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实行平行编班,按照起始年级学生综合素质、性别进行随机编班,无特殊原因各教育阶段中途不再进行学生班级调整,没有设立或变相设立重点班、快慢班。每个班的师资力量配备力求统筹兼顾、合理搭配,尽可能做到在年龄、教龄、职称、学历、性格气质、专业能力等各方面均衡配置,所有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随机组合。

五、工作亮点与特色

1、教育投入大。仅2012年以来,全县教育支出12.82亿元,用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6.43亿元(其中县本级财政投入0.51亿元)。按照“整合教育资源、方便学生入学、提升教育质量”的要求,结合移民搬迁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对中小学布局进行多次优化,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办学差距逐步缩小。近3年来,累计投资0.97亿元用于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新建、改扩建27所中小学,新建教师周转房115套,改造操场21个。

2、学校标准化水平高。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完善学校配套设施,近四年来,累计投入资金5600万元,小学均配备儿童篮球架、中小学配备足球门,中心小学以上均设置了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教室,音乐教室有钢琴,普通教室安装电子白板、窗帘、饮水机和图书角,统一配齐厨房、食堂用具和学生餐具,大多数寄宿制学校建有浴室,配置有洗衣设施。着力改善教学点条件,消除了危房和土木结构校舍,硬化了操场,配备了多媒体,设置了音乐、美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室和图书室、体育器材室、少队部等部室。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缩小城乡校际间办学条件差异,全县建成校园网23个,中心小学、初中建100兆光纤,完小不低于10兆,教学点不低于6兆,每100名学生拥有计算机16台,每位教师有1台办公计算机,1000人以上规模的学校建有校园电视台,每个教学点都配有一体机,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

3、校园文化建设效果明显。按照“一校一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思路,大力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建成一批“书香校园”、“汉水文化校园”、“国学经典校园”、“雷锋校园”等特色明显、主题突出的人文校园。加强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建设,积极营造了文明、健康、向上的浓厚育人氛围。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强化学校师生安全管理,学校和幼儿园育人环境不断优化。

六、主要困难及问题

目前全县基础教育虽然高速良性发展,但因基础差、底子薄,仍面临着一些制约发展的难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资源需要进一步优化。全县部分学校的占地面积、活动面积、餐厅面积不足。因城镇化进程,镇中心小学和县城学校学生数量直线上升,造成教室和功能部室的严重短缺,大班额问题不能彻底解决。在初完小,特别是教学点学生人数偏少,占有充裕的教育资源,教育成本很高。

2、留守儿童的教育管护难度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学校难以全部承担本应由家长、社会承担的监护、管理职责,留守儿童的教育管护压力非常大。

3、小学教师数量仍然不足。一是教师老龄化。农村部分学校教师老龄化较突出,尤其是完初小更是严重,部分完初小50岁以上老师占比超过三分之二。二是薄弱学科教师不足。体、音、美等学科专业对口教师不足,中心小学以下的学校英语教师严重缺乏,有的学校英语课程都无法正常开设。三是近几年,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和营养计划实施,占用了中小学教师资源。随着学前教育快速普及,教师需求量大,招聘数量少,为了正常开学,只有在小学调剂。加之,营养计划的全面实施和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营养餐管理、寄宿生管理等岗位责任越来越重,所需的人力越来越多,但这一块没有专门编制,全由教师兼任,使本就很紧张的人员更是捉襟见肘。

七、工作建议

1持续保持和加大教育投入。持续加大教育项目的争取力度,加快推进薄弱学校改造等建设进度,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2统筹留守儿童教育管护工作。留守儿童管理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实际问题,必须尽快妥善解决。成立留守儿童管护机构,牵头组织好留守儿童的管护工作。

3多渠道解决教师数量不足问题。建议县人大通过人大代表呼吁市教育局、市编办对我县各类教育所需教职员工数量进一步核实,不足部分通过多种等渠道补充。一是在核编时,除专业技术岗位编制以外,再适当核定一定数量专门的后勤岗位编制,以适应工作实际。二是尽快审定义务教育学校炊事人员、宿管人员、保洁人员等公益性岗位的标准和数量,以利于规范管理,减轻学校负担。三是足额补充幼儿教师,有效解决学前教育占用小学教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