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白河县人大网 >监督工作 > 正文内容

白河县人民政府全县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工作情况汇报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06日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字体:【

(2014年5月26日)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县政府委托,现将《白河县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工作情况》作以简要汇报,请予审议。

一、工作背景和政策

2010年安康7.18洪灾后,时任省长赵正永到汉滨区大竹园镇七堰村查看灾后恢复重建,看到满目疮痍,下决心将居住在滑坡、洪水等自然灾害威胁地带的群众搬迁到安全区域。2011年5月,省政府在安康召开启动大会,陕南避灾扶贫搬迁正式拉开大幕。7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办法(暂行)》([2011]67号),颁布了《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年)》。10月和11月,省财政厅、省政府办公厅又相继印发《陕南移民搬迁安置补助资金筹集与管理办法》、《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建房资金筹措方案和陕西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运行机制的通知》。2012年12月,省政府办公厅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陕南陕北移民搬迁工作的通知》(陕政办发[2012]116号)。此外,省国土厅、财政厅、省移民搬迁办、市政府办等还相继印发了部分业务指导性文件。这些文件的主要精神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搬迁对象方面。规定陕南避灾扶贫搬迁对象包括以下七种:一是受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或其他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村和户;二是距离行政村中心较远,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落后,发展条件较差,基础设施配套困难,无发展潜力的村和户;三是人口规模过小,经济收入来源少的村和户;四是距镇、村公路5公里以上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的村和户;五是位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和生态敏感区范围内,影响区内环境的村和户;六是已规划或即将建设的水库库区范围内的村和户。七是从2012年开始把当年的受灾倒房和危房户纳入当年搬迁安置计划。省政府要求各级要优先提前搬迁受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影响户。每年的搬迁对象受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影响户搬迁不低于30%。特困户比例不低于10%。危居贫困户不低于20%。

二是搬迁安置方面省政府要求搬迁安置以集中安置为主,集中安置比例不得低于当年搬迁安置计划的80%。分散安置要从严控制和从严审查,分散安置超过计划20%的不计入搬迁安置任务。集中安置点的房屋建设原则上实行统规统建。个别特殊情况需报上一级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经核定审查符合《规划》的可统规自建。执行统规统建政策的搬迁户建房面积:特困户按30平方米-50平方米/户安置。特困户、五保户占搬迁总户数的比例不得超过10%。其他搬迁户原则上分别按60平方米、8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三种建房面积安置。要根据家庭实际人口,按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标准选择确定以上三种户型。但每户建房面积不得超过125平方米,最大不得超过140平米。

政策范围以内所需要的安置资金实行群众封顶、政府兜底的办法,按照60平方米、8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三种建房面积,由搬迁户按照不同的户型分别负担1万元、2.5万元、4万元,超面积部分所需建房资金由搬迁户自筹。分散安置按每户3万元的标准予以补助。特困户由政府免费提供住房。五保户和孤寡老人纳入敬老院安置供养。

三是资金筹措方面除搬迁户按照上述政策标准自筹资金外,其他资金都由省市县财政安排。根据娄省长办公会议纪要最新决定:一是中省财政预算按照3万元/户安排。特困户再增加1万元/户,特困户比例不超过10%。楼房化(四层以上且一户一层)安置每户再增加补助5000元。二是省政府通过整合各类项目,按照2万元/户标准安排安置点内“小配套”(即水、电、路等工程)建设。三是市县财政预算按照1.5万元/户安排,其中:市财政按照3000元/户安排,县财政预算按照1.2万元/户安排。五是纳入规划的安置区排污垃圾处理等工程可申请省上专项资金。六是可临时向省移民搬迁公司借款周转,到期归还。

二、工作做法和成效

按照省市政策,经过调查摸底,2011年至2020年,全县10年规划搬迁安置1.7万户7.1万人。结合全县当前和长远发展,根据《白河县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确定的城镇和人口布局需要,县委、县政府制定了“11135”城乡发展和移民搬迁总体布局规划,明确移民搬迁安置以县城、集镇和35个社区新村为主,规划到2020年县城、11个集镇和35个新村居住人口分别达到5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

根据这一规划方案,三年来,县政府坚持把避灾扶贫搬迁工作做为新时期“三农”统筹和“四化”同步的重要抓手,牢固树立规划引领理念,认真落实移民搬迁政策,系统谋划相关配套措施,整体推进各项工作落实,积极探索集中安置建社区、土地流转建园区、农民就地变工人、产业支撑保增收,贫困人群有保障的搬迁工作路子,取得了较好成效。2011-2013年,省市下达白河搬迁安置任务6440户24472人,省、市、县三级安排资金及临时借款4.81亿元。我县实际完成搬迁7603户近29000人,占任务的118%。建设集中安置区47个,集中安置6440户。分散安置1163户。全县连续3年集中安置率都达到90%以上。我县的良好做法得到省市的充分肯定。2012年7月10日,市委、市政府在白河召开全市避灾扶贫搬迁工作现场会推广白河经验。2013年7月31日省委书记赵正永来白河视察陕南避灾扶贫搬迁,给予高度评价。2011年、2012年我县连续两年获得陕南避灾扶贫搬迁工作先进县荣誉。

在工作推进中我们主要突出以下五点:

1、强化集中安置。陕南避灾扶贫搬迁重在集中安置,难在集中安置。白河立地条件差,城镇化水平低,强化集中安置尤显重要。为此,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布置,领会省政府决策意图,统一思想认识。镇村反复学习省市文件精神,引导干部克服畏难情绪。县统筹办从宣传着手,印制散发《避灾扶贫搬迁政策宣传册》3万多份,努力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工作推进中严格执行“11135”规划,按照3.5万、3.2万元的标准及时足额兑现进城入镇到新村的搬迁补助。从严控制和严格审批分散安置,妥善解决2011-2012两年1100余户自行分散安置群众补助问题。通过宣传引导、规划控制、矛盾消化、差别政策等措施,前三年工作基本做到了平稳有序,推进有力。

2、突出特困搬迁。移民搬迁,特困优先。按照“两手抓”的要求,我们在抓紧一般户搬迁安置的同时,把居住在后高山和交通不便、自身无法实现搬迁的特困户做为重点移民搬迁安置对象,实行“交钥匙”工程,免费分配50平米安置房屋。每年按照不低于10%的指标落实搬迁对象,由个人申请、村组评议、镇办查看、县上审核。各镇各村对申请搬迁的特困户进行村民大会评定,无异议的报镇县审批。县上制定统一格式,对各镇评出的特困户,在搬迁村进行7天张榜公示,无异议的才纳入当年计划。通过多层次、多途径把关,保证了对象的准确性。2011-2013年全县搬迁搬迁贫困人口2261户7066人,其中通过“交钥匙”工程搬迁安置特困户和五保户942户2355人,占14.6%。特困人口安居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3、注重社区配套。为保证群众搬迁到社区后能够实现安居,我们多方面整合捆绑项目和资金,从社区道路硬化、排水排污、垃圾收集处理、堤防、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和卫生室、广场、服务中心、学校、幼儿园、集贸市场、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着手,加大投入力度,注重社区各项配套工程建设,既注重景观,又注重实用;既注重发展,又注重民生,真正把集中安置点建成设施配套、功能齐全、安全宜居的新区。齐全的配套设施和良好的民住环境大大增强了对搬迁户吸引力,西营镇天逸社区、双丰集镇新区、裴家社区、花湾社区、枣树社区等一大批社区入住户数都在200户以上。社区新村已经成为搬迁户居家的首选之地和理想之地。

4、拓宽就业渠道。就业增收是移民搬迁,特别是集中安置的根本支撑。我们一是培育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工商企业、村组干部、返乡能人进入农村创业兴业,流转土地兴办现代农业示范园,形成了山下建社区、山上建园区的格局。二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依托城镇和移民社区,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新办工业企业。目前已在枣树新村、蔓营新村、花湾新村开办服装厂3个,新增就业岗位300多个。三是强化创业技能培训。通过开展培训,发放创业贴息贷款,支持移民搬迁社区兴办三产服务业和小微企业。实现移民户多渠道、多途径就业,保证收入增长。总结探索出“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招商引资建工厂,农民就地变工人”等多个致富增收模式, 副省长庄长兴在安康市移民搬迁工作点评会上专门指出并肯定了白河经验。清华大学、西安理工大学、长安大学等学术机构今年多次来白河考察调研。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专题专版对白河工作进行了报道。

5、创新社区管理。为解决移民搬迁“人走地不走,人地分离”的管理难题,加强对移民搬迁户的管理和服务,我们按照“原籍管理地和林,社区服务房和人”的思路,积极探索创新服务管理机制。将原属于户籍村承担的农村低保、新农合、养老保险、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社会治安等职责转移到安置社区,由社区提供管理和服务,原村只承担退耕还林、种粮补贴、土地林地确权登记和承包流转及征用、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等职责。在搬迁人口较多的安置点,按照撤消村委会、与村委会并列和撤销村民小组三种方式分别建立直属镇党委和直属村委会的农村社区。积极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社区物业办为依托、社区群团和社会组织为配套的社区管理服务新格局。由社区居委会建立居民台账,为搬迁户发放农村社区居住簿,由社区物业办提供物业服务。搬迁户以居住簿为依据,不用转移户籍,即可办理社区内的相关事务,享受社区提供的各项管理和服务。2013年在仓上裴家、西营集镇等4个安置小区进行试点,近500户移民纳入社区服务管理范围,移民户办理日常事务不再需要东奔西跑,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省委书记赵正永、市长徐启方对创新社区管理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要求全面推广。镇安、商南、汉滨、镇坪、宁强、广元等多个省内外县市来考察学习。

三、存在问题与整改措施

2年来,陕南避灾扶贫搬迁工作已经从艰难起步、众说纷纭中逐渐步入常态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从工作实践来看,要把全县移民搬迁工作再推向一个更高水平,除配套资金不足、用地审批缓慢等客观制约因素外,还有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解决。主要包括:

1、集中安置推进有阻力。受居住习惯等因素影响,部分群众习惯于山上搬到山下、就近搬迁,对集中安置政策有抵触。我们在工作中只能耐心解释,但收效甚微。个别群众自行分散搬迁后,向政府申请搬迁补助无果后,逐级上访、越级上访呈多发态势。此外,部分基层干部没有充分认识移民搬迁的本质,无谓担心集中安置影响群众生计,甚至有群众集中起来矛盾多、难以管理的惰政思维。事实证明,集中安置只能加强而不能放松,松懈就会反弹。省搬迁办已将集中安置率从80%调高到85%,并且要求60%以上的安置户都要在城镇规划区内安置,达不到这个标准,不仅搬迁户不作为任务,而且不给任何资金。集中安置一旦出现反弹,我们完成搬迁任务就会出现问题,县委、县政府就无法给省市交差人大代表在群众中威信高,社会影响力大,请各位代表多多理解移民搬迁,给予移民搬迁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多向群众宣传省市移民搬迁政策和县委、县政府决策,争取更多群众对移民搬迁理解认识,确保避灾扶贫搬迁工作有序推进。

2、规划选址科学性不够。目前开工建设的绝大部分安置点都经过了科学规划选址,大都选择在地势开阔、人气旺盛、交通便利、安全稳固的区域。但也有个别镇个别安置点选址没有进行科学论证,选择在沟口,防洪安全堪忧。个别安置点选址没有进行投入论证,基础设施投入大,安置户数少,投资效益低下。还有的安置点高边坡开挖,治理投入大,或干脆不治理,人为造成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这些都对全县的移民搬迁工作造成了或多或少的不良影响。县政府已要求相关部门对已开工的安置点逐个排查整改,采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安全。同时明确,今后除特困户安置外不再新增安置点,未经县政府批准乱开点的,谁批准谁负责,县政府一律不给资金支持。

3、基础配套进展不平衡。受项目年度计划、资金安排周期、项目前期工作时长、招投标程序、施工进度等多方面影响,已开工建设的安置点道路硬化、排水排污、绿化亮化等基础配套工程进展不够一致。个别小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不够到位,影响了搬迁户的正常生产生活。这也是近两年人大代表反映比较多的问题,县统筹办正在下大力气解决,力争做到建房与设施配套一致。

4、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目前大部分移民户愿意集中搬迁到县城、集镇和社区,一是为安置点良好的生活环境所吸引,二是为了小孩上学、老人看病方便,三是看好安置点的长远发展。但现在部分安置点没有学校,特别是没有幼儿园,影响了群众搬迁集中,导致安置点房屋空置。还有部分安置点供水工程修建在前,当时没有考虑高层楼房建设问题,对人口迅速搬迁增加规划不充分,导致水量不足、水压不够,高层安置用水存在问题,影响群众生活。县政府已要求水利、教育等相关部门尽快汇报并调整规划,加紧建设与移民搬迁点相配套的教育、医疗、供水等公共服务设施,确保移民搬的放心,住的舒心,发展有信心。

5、就业增收致富不充分。虽然通过在社区周边通过引进服装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力支持农业园区和产业大户、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等多种方法为解决移民户就业增收问题,但目前来看,大部分移民户仍然依靠外出务工转移就业来实现增收。就地开发工作岗位偏少、待遇不高,群众的长远发展面临挑战。今后县政府在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多支持本地企业发展壮大,多多提供就业岗位。同时,县政府也已要求相关部门通过创业贷款、技能培训、税收减免等政策,引导支持群众发展养殖业、专业化种植,从事第三产业,实现群众就业增收。

6、群众培训教育待加强。群众搬迁下山后,传统柴火乱堆垃圾乱倒、东西乱放等不良习惯一时难以改变,加之垃圾收集处理设施不够完善,农村社区“五乱”突出,社区环境建设有待加强。同时,由于农民搬迁社区集镇,角色转变、心理适应等需要引导和培训。今年县统筹办会同县委组织部和宣传部已经在全县移民搬迁社区大力开展以“新社区、新农民、新技能、新风尚”为主题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暨新型农民教育培训行动,以科技知识、实用技术、卫生习惯、生活常识、角色转换、遵纪守法、产业信息、惠民政策等内容的移民搬迁教育培训工作,提高移民致富增收能力,培养移民良好生活情趣,为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和心理适应打基础。目前已在西营、双丰、冷水、卡子等镇启动,组织培训人次超过5000人,群众欢迎,效果较好。

7、部分贫困户搬迁困难。我们这两年集中精力解决近1000户特困户的搬迁安置问题,比例达到15%,高于省上规定的10%的标准,效果较好。但还有部分贫困户,特别是居住在滑坡险段的贫困户,面临急需搬迁又无钱搬的困境,是重点搬迁人群,需要加大资金补助。为此,县政府常务会议已经决定,从认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迁出的搬迁户,地质灾害隐患点房屋经搬迁户自行拆除并恢复成耕地的,按照2.0万元/户的标准再给予奖励。该项目政策既可提高补助标准,推进贫困户搬迁,又可解决一户一宅、搬少不搬老等问题。但由于仅限于地质隐患户,受益面较窄,还需要研究在政策范围内提高其他大部分群众补助标准的政策。

避灾扶贫搬迁是一项长期而浩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将在陕南大地引发深刻的变化,产生深远的影响,结出丰硕的成果。虽然我县自然条件恶劣,搬迁安置任务重,面临的困难多,但有县委的正确领导,有县人大的全力支持,我们有决心和信心搞好全县的避灾扶贫搬迁工作,力争通过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实施,加快推进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衷心的感谢县人大各位领导、各位人大代表对全县避灾扶贫搬迁工作的支持和关心,我们一定以此次视察为契机,进一步创新思路,完善机制,强化落实,不断提高移民搬迁工作水平,使这一惠民工程、德政工程为群众带来更大福祉,全面推进美丽富裕新白河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