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白河县人大网 >钖城厚韵 > 正文内容

烧掉的礼薄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6日   作者:杨新风   来源:秦风楚韵   点击数:
字体:【

腊月的清晨,丝丝寒意裹挟着新风村的每一寸土地,薄雾还未散尽,一阵阵鞭炮声惊醒了李大山的美梦。李大山赶紧从被窝里爬起来,拿起手机,打听小区里今天是谁家过“喜事”,得赶快去随礼。

李大婶也被鞭炮声惊醒,“我听说今天是好日子,小区里有三四家过事的,有两个搬家的,有两个过六十大寿的。”说着,便拿出抽屉里的礼薄,看看今天得随多少礼。

新风村是个搬迁新村,三年前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村民们从山上的老村搬下来时,都欢天喜地。可住进新房子没多久,烦恼就来了。

“以前山上就三十多户,谁家有事搭把手就行。现在一百多户,光随礼就随不起。”李大山苦笑着摇摇头。

村里那熟悉的大喇叭,像往常一样在早上9点准时响起,反复播放着反对滥办酒席的宣传倡议书,夹杂着阵阵鞭炮声,断断续续地在清冷的空气中回荡。

李大山独自坐在自家门口,身旁的地面上,散落着些许烟头。他一口一口地抽着,每一口吞吐,都伴随着一团浓郁的烟雾升腾而起。他的眉头紧紧皱在一起,仿佛岁月在那里刻下了一个深深的“川”字。

“这日子,咋就变得这般模样了呢?”李大山低声嘟囔着,声音里满是无奈与感慨。

酒席之风却愈发离谱,孩子满月、搬家、考学、过生日,不管是36岁、48岁、60岁还是70岁,都要大摆宴席,搞得热闹非凡。这原本纯粹的人情往来,已然演变成了大家沉重的负担,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对门的王婶,前几日又开始风风火火地张罗着给孙子办“满月宴”。这本不是村里的习俗,可王婶瞧见别人家都在挖空心思找各种由头办酒席,便也不甘示弱,一心想要跟风效仿。

“他叔,到时候可一定得来捧场啊!”王婶满脸堆着笑,手里拿着请柬,热情地送到李大山面前。那笑容看似真诚,却隐隐透着一丝别样的意味。

“你今年也快60岁了,什么时候办酒席,可要好好热闹热闹啊!到时候我一定来!”王婶看出了老李的心思,便扯着嗓门说道。

“咱就不办了吧!”李大婶赶忙从屋里出来说道。

“那怎么行!”王婶立刻接话,“你们在村里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不办酒席,人家还以为你家出了什么事呢!再说了,这些年你们随出去的礼钱,总得收回来不是?”

李大山掐灭了烟,重重地叹了口气。他知道王婶说得在理,这些年光是随礼就随出去十来万,要是这次60岁不办,这些钱可就打了水漂。

村里的年轻人张大文,大学毕业后在省城上班,年底从城里回来,目睹这混乱不堪的酒席乱象,心中很不是滋味。他找到了村上的刘支书,诚恳地说道:“刘支书,咱可不能再任由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了。您瞧瞧,这乱办酒席,不仅把大家的关系弄得越来越僵,还让大伙把钱都浪费在这些毫无意义的应酬上,实在太不值得了。这些钱,这些时间,要是用来改善生活,发展生产,那该多好啊!”

刘支书深深叹了口气,无奈地说道:“道理我都明白,可现在,县里、镇上关于倡导新民风的文件,我们天天在宣传,但大家都这么干,咱又能有啥办法呢?”

张大文沉思了许久:“刘支书,这新风气,不是靠文件规定出来的,不是靠镇村强行禁止的,而是村民们自己觉悟出来的。走,去你办公室,我们好好研究个办法,来抵制这种风气!”

村民们从山上搬迁到社区,生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虽然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但人情往来却成了沉重的负担。

“大山啊,”门外传来村支书老刘的声音,“听说你要办六十寿宴?”

李大山一个激灵坐起来,支支吾吾不知该如何回答。

“现在村里正在推行新民风建设,提倡节俭办酒。你要是觉得为难,不如带个头?”老支书的话像一记重锤,敲在李大山心上。

刘支书把村委会的办法与李大山详细讲了一遍。

晚上,李大山翻来覆去睡不着,便拿出抽屉里已经破旧的两套礼簿,一套是他过喜事收礼的,一套是这些年他随礼的。张三嫁女五百,李四添孙三百,王五乔迁两百......这些数字背后,是种了多少亩菜地、打了多少年零工换来的辛苦钱,是多少次勒紧裤腰带的日子。他一页页翻看,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数字,像一块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他心头。

第二天一早,李大山揣着两沓子礼簿去了村委会。会议室已经聚集了不少村民,大家都在议论纷纷。

“我支持!”住在村委会隔壁的姜婶第一个站出来,“这些年光随礼就把我家掏空了,我儿子娶媳妇的钱都没着落。”

“就是就是,”刘大叔附和道,“去年我老娘住院,想借钱都借不到,大家都把钱花在随礼上了。”

这时,村里的文书老陈也站了出来,手里拿着一张纸:“我给大家算笔账吧。上次我儿子结婚,办了二十桌,一桌酒菜成本五百,光酒席就花了一万。再加上香烟、糖果、请司仪,总共花了一万五。结果呢,剩了整整三桌菜,全都浪费了。”

人群中又是一阵议论纷纷。

“还有啊,”村文书继续说,“这些年为了还人情,我是一点都不敢马虎,听到哪里放鞭炮,我就紧张起来,赶紧打听谁家过什么事。有时候忙起来,忘了随礼,还很不好意思。去年就因为忘了还王婶家的礼,后来,王婶见面了都旁敲侧击地羞辱我,闹得两家都不痛快。”

王婶听到这话,脸一下子红了:“老陈,那事儿是我不对。我当时也是想着用钱,说话冲了点。”

李大山看着手中的礼簿,突然觉得它像一条沉重的锁链,锁住了整个村子,更像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圈住每一个村民。他深吸一口气,将两沓礼簿扔进了村委会的火盆里。

火苗瞬间舔舐着礼簿,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种种。随着火焰的舞动,礼簿渐渐化作灰烬。

看着这燃烧的火焰,李大山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老支书欣慰地笑了:“咱们村的新气象,就从今天开始!李大山为我们带了头,自己首先不办寿宴,以后,各家红白喜事都简办,其他事情一律不办!”

村委会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从那天起,村里再也没人提办酒席的事。偶尔有乱办酒席的,村民们都自觉行动,不支持也不参与,最后酒席也没办成。

大家把省下的钱用来发展生产,有的种大棚蔬菜,有的搞养殖,日子越过越红火。

李大山家的大棚蔬菜丰收了。他特意摘了一筐新鲜的西红柿,挨家挨户地送。送到王婶家时,她正忙着给小儿子准备婚礼。

“大山啊,这次婚礼我们就摆三桌,请亲戚吃个饭,这次就不接你了,等以后有机会再接你喝酒奥!”王婶笑着说,“省下的钱,我准备给孩子们买套新家具。”

李大山也笑着说,“要是需要帮忙你说一声就行,吃饭我就不来了”。他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新生活。

村里还成立了互助小组,谁家有红白喜事大家帮忙,不再用金钱来衡量情谊。老刘也买了个新账本,账本上记的不再是礼金往来,而是谁来帮了什么忙,问谁家借了桌子凳子。

冬去春来,村里的风气焕然一新。大家不再为礼金发愁,不再为还人情烦恼。

新风村的新风,终于吹散了笼罩在村民心头的阴霾!村里没有了以往那种一场接着一场密集的酒席,大家又找回了从前那种纯粹的邻里情谊。

那两沓被烧掉的礼簿,成了村里人茶余饭后的笑谈,也成了新民风建设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