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乡里乡亲的,不要因为这点矛盾,把关系弄得那么僵。”
“希望你们双方尊重事实,尊重法律,及时把法院判定结果执行到位。”
......
3月26日,一场因土地界畔和使用权产生的矛盾纠纷调解活动在白河县城关镇公路村进行,人大代表、法官、双方当事人齐聚一堂,通过人大代表多角度说理、法官全方位讲法,将这起侵权责任纠纷案化解在“田间地头”。
近年来,白河县人大常委会与白河县人民法院创新推行“人大代表联络站+法官工作室”工作模式,通过群众说事情、代表讲道理、法官讲法律的“一说两讲”纠纷解决机制,进一步提升了代表履职质效、延伸了司法服务触角,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为赋能基层社会治理开辟了新路径。
宅基地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一直以来都是农村邻里矛盾纠纷的焦点。构朳镇高庄社区村民聂某甲、聂某乙为同胞兄弟。上世纪80年代,二人父母建设房屋,以聂某乙的名义办理了宅基地使用证。此后,聂某甲的女儿聂某和聂某乙分别管理使用该房屋。2013年聂某甲去世后,聂某乙就房屋权属问题多次起诉,要求聂某返还其占有的房屋。但由于双方诉求分歧较大,始终未能达成调解协议。
构朳镇人大主席郭大金在走访选民过程中了解到这一情况,他深知诉讼双方关系特殊,若简单采取强制措施容易影响亲戚感情,既而引发更大矛盾,于是决定通过“一说两讲”方式进行调解。
调解之初并不顺利,聂某和聂某乙均坚持己见,“各说各的理,各唱各的调”。人大代表和法官并没有气馁,而是从情理、法理角度出发,反复答疑解惑,耐心细致地做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互谅互让。
经过两轮调解,当事双方最终握手言和,就房屋的实体分割达成一致意见,这起长达十余年的房屋权属纠纷“拉锯战”也终于画上了圆满句号。
“通过群众说事情、代表讲道理、法官讲法律,既能最大程度地化解矛盾纠纷,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宣讲惠民政策,又能节省群众解决问题的时间和成本,群众呼声很高。”谈及“一说两讲”工作模式,郭大金有感而发。
“过去矛盾升级才找法院,如今在代表联络站就能把问题揉开了说,多亏了人大代表和法官的共同调解,我这桩心事总算了了!”签订调解协议后,茅坪镇彭家社区村民彭某连连感谢。
原来,彭某在搬迁安置社区承包了一片土地,被告叶某作为搬迁安置户,为了方便种菜,未经许可将彭某所承包的土地圈占。彭某发现后与叶某就该土地使用权多次协商未果,遂到茅坪镇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法官工作室寻求帮助。
调解过程中,驻站代表巧打“乡情牌”,与双方当事人推心置腹交谈,从道德、情感和各方利益角度分析,引导矛盾双方达成和解、重归于好。法官依托全面的法律知识和丰厚的调解经验,为双方当事人解读相关法律规定,开展普法知识宣传,最终纠纷以叶某每年向彭某支付租金承租涉案土地的方式顺利结案。
在茅坪镇人大主席杨声波看来,调解是解决基层矛盾、消除纠纷、促进和谐的有效途径。作为从群众中产生的代表,他们来自不同行业,具有较高的社会威望、良好的群众基础和较强的沟通能力。将代表履职有效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一直是基层人大的工作目标。
“驻茅坪镇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法官工作室成立以来,镇人大主席团积极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参与“一说两讲”活动。将116起矛盾纠纷调解在诉前,在助力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中担当作为,有效发挥了代表主体作用,得到了基层群众的普遍认可。”杨声波进一步解释道。
据悉,2023年县人民法院驻茅坪镇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法官工作室正式揭牌,将人大代表联络站与法官工作室有机融合。每周二接待日,人大代表与法官干警共同接访群众,通过“一说两讲”纠纷解决机制,推动情理法结合,从源头上采用非诉方式化解矛盾纠纷。
“在一说两讲”解纷机制的推动下,到2024年底,我院新收案件同比下降10.28%。”白河县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黄明义细数着这几年的新变化。
截至目前,该县11个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实现了法官工作室入驻工作全覆盖,12名法官分别通过轮驻、云驻、预约等方式入驻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运用“一说两讲”纠纷解决机制,让人大力量和司法力量提前介入群众小事、难事、急事,切实化解基层矛盾604件,推动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在白河生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