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白河县人大网 >钖城厚韵 > 正文内容

山之子————记白河县优秀乡镇干部万立春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15日   作者:杨克 张建毅 崔存珠   来源:安康日报   点击数:
字体:【

在白河百姓心目中,万立春就像家乡的大山一样朴实无华,像大山那样可靠,像大山一样令人信服它的存在。这是一位真正的大山之子!“远学孔繁森,近学万立春”早已成为白河基层干部的信条。无论将他传说得多高尚、多纯粹、多有道德、多有益于人民,甚至是在事实基础上艺术夸张了的传说,他周围的乡亲、同事、朋友也相信,这就是他们心中的万立春。

关于万立春的传说早已在白河县传得沸沸扬扬。

先是说仓上镇筹了4000块钱,派人护送他到十堰市医院治疗。为了给镇上省钱,他将护送干部哄回去,自己一个人从医院跑回家。人们信了,接着传。

 说他回家时已走不了路,拄着树枝,连走带爬,摸回了生他养他的裴家乡天宝七组。人们又信了,再接着传。

又说万立春家里除了照明的几个电灯泡,再没有一样带电的器物。人们依然坚信不疑,久传不息。

 在白河百姓心目中,万立春就像家乡的大山一样朴实无华,像大山那样可靠,像大山一样令人信服它的存在。这是一位真正的大山之子!“远学孔繁森,近学万立春”早已成为白河基层干部的信条。无论将他传说得多高尚、多纯粹、多有道德、多有益于人民,甚至是在事实基础上艺术夸张了的传说,他周围的乡亲、同事、朋友也相信,这就是他们心中的万立春。

 循着万立春的人生足迹,我们再访了他每一个人生驿站,每一处所做的事都是那么平凡,似乎谁都可以做到。然而一辈子如此,数十年如一日却是谁也难以做到。难怪万立春在白河会成为老百姓和基层干部心目中的一杆秤,每处都是一个闪光点。

 怀揣改天换地的夙愿,经历大三线建设的洗礼,万立春听从山的呼唤,风风火火地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

那一年,他刚刚26岁。铁路,虽然通到了家门口,乡亲们却还在受穷。何时不 再守着宝山饿肚子,万立春在思索着。

 大三线建设给万立春带来太多的思考。一条条隧道在山中穿过,一座座桥梁在山的缝隙联接。在那里,他看到了人的力量;在那里,他有了群体意识,有了理想;在那里,他成熟了,入党了,把个人利益和大众利益联接起来了。入党,对他意味着思想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

 1979年,经历了数年农村工作磨炼的万立春被录用为国家正式干部,由白河县西营区裴家乡调任小双乡乡长。由此开始了他的基层干部生涯。

“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农人难过活。”一首民谣,成为白河县自然条件的真实写照。国内一些专家认为,白河属于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区域之一。即使在安康地区,白河也属于条件最差的县份之一。而小双乡又是白河条件最差的乡镇之一。

 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好搭档——党委书记阮大喜。

 阮大喜人称土专家、“小麦油菜王”,在粮食生产上积累了丰厚的经验。万立春跟着他学选种、学栽培、学管理,迅速成为农业生产的行家里手。阮大喜常以现场会的形式推行新的耕作技术,边走边干,边干边讲,能将新技术以最通俗、最迅捷的方式普及到村组农户。阮大喜的经验深刻影响着万立春的思维方式、工作作风甚至影响了他的一生。

 书记与乡长密切合作,组织农民修田造地、推广良种、改进耕作技术,小双乡的粮食生产很快有了起色,三年间全乡农民人均产粮上升了160公斤。

 令万立春不解的是,即使埋头苦干抓农业,也有挨刮的时候。198512月,全县年终修田及经济建设评比,小双乡综合指标最差。大会上,主持会议的县委副书记只让两个人发言,一是最佳的,一是最差的。万立春上台了,泪流满面找教训,掷地有声表决心。次年,小双乡将最差的帽子摔进了汉江。

 万立春从此明白,当好一个乡镇干部应该具备综合素质,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着眼大局。他与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吃透乡情,细心规划,高山植树建银行,低山修田坎边桑,河道治水种好粮。

  他在裴家乡当林特员时学的技术,这时派上了用场。他要让小双的山先绿,人先富。

 农民相信的是看得见的事实。他选准了中煌村作试点。

 中煌村五组组长杨祖明家人口多,劳力少,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户。由于本乡山上缺木材,老百姓家连一张桌子都要从30公里外的地方买来。经过万立春的耐心动员,杨祖明同意在自己承包的四分水田育松苗。3月下苗,9月出圃,万立春手把手地教,两三天跑一趟。苗子有虫了,万立春来除,有病了,万立春来治,像呵护孩子一样,照料着一田的松苗。杨祖明的脸色由阴转晴,同晴放亮。15万株松苗,万立春动员全乡干部帮杨祖明在荒山栽了10万株,其余5万株周围农户抢着栽了。如今,杨祖明家的松树已尺围粗了。看着这六七万株成材的松树林,早已脱贫的杨祖明感叹不息:多亏了万乡长啊!

 在万立春的带动下,其它乡领导和一般干部大多学会了育苗和移栽技术。杉树、松树、漆树等用材林,开始布满小双乡的荒山岗,各项经济指标也跃居西营区前列。

 有人来找万立春告状:“万书记,六丰村的两段育秧秧苗让人抢了!”万立春说:“抢了是好事,今年抢了别人的,明年就该自己搞了。”

 十年磨一剑。经过十年乡长锤炼的万立春,从老同志那里学到了太多太多的东西。求实的工作作风,细致的工作方法,扎实的工作作风,使他从一个普通党员,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基层干部。

 19892月,万立春由小双乡调任朱良乡党委书记。朱良乡,是西营区又一个边远落后的乡。万立春意识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经过走村串户的调查,万立春意识到,朱良的条件不比别乡差,差就差在思想观念落后。其它乡镇闹红了的两段育秧技术,在朱良却难以推开。

 万立春选定工作最难做的六丰村七组开刀。动员会开了三次,农民还是难以接受,有人担心蒸种将谷子蒸死了,有人担心浸水把芽子泡死了,连建温室的任务都落实不下去。

 万立春从县农牧局请来技术员小赵,选地建温室,严格按规范操作。芽子出田时,时间又早,秧苗又壮,结果被农户一抢而空。次年,村干部收钱,统一买种育苗,村民领苗移栽。第三年,两段育秧已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年时间,朱良乡水稻亩产由当初的二百多公斤,增长到四五百公斤,翻了一番。

 几乎在同时,万立春着手整治泡冬田。以往朱良人水田只种一季,万立春分析后,认为冬季种油菜完全可能,群众却说油菜产量低。万立春找到了根源:品种差,管理跟不上。

 他选择了油菜新品种换给农户,秋后深犁细耙,深沟高垄,除草防虫全跟上。结果头年就爆出好消息:油莱亩产达300公斤以上。群众又一次对他们的万书记刮目相看。

 山的儿子万立春知道山的宝贵。只在几亩责任田里刨粮食,作不出大文章。兴桑养蚕,整治茶园,嫁接板栗,他都是行家里手,他要让群众掌握这些技术,早日给朱良乡披上绿装。

 办法还是现场会。组织培训,他主讲;操作示范,他先上。劈口接、芽接、粘皮接,适合哪种用哪种。一时间,板栗嫁接如星火燎原之势,席卷朱良乡。

 如今,50亩以上连片的栗园在全乡就有700多亩。柳树村二组周正银,靠这两年卖板栗、卖菜油和卖花生的钱,还清了儿子上中专的11000元贷款。柳树村五组汪武平,也靠栗园走上了致富路。

 据档案记载,万立春仅一年时间就在朱良亲手嫁接板栗300亩,成活率在85%以上。这就是万立春,无论上级号召什么新技术、新产业,他都能找准与群众利益的结合点,不仅带领群众干,而且自己带头干,并千方百计将上级号召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不少人感到奇怪:只有高小文化程度的万立春,农林牧副样样通,学技术比谁都快。

 无论谁提到万立春,他小学时的老师王义和都会骄傲地诉说:万立春上学时是个好学生,工作后是个好干部。那时缺吃的,现在他还能记得万立春饿着肚子读书的情形。在万立春看来,只要老百姓需要的,就是自己该学的。他父亲是远近闻名的草医,小时候耳濡目染记单方,长大后悉心医理读本草。初上三线工地时,还当过两年卫生员。后来,又自学了兽医知识,劁猪骟羊、治疗牲口常见病多发病,样样能来。担任基层干部后,广泛涉猎农业、林业、黄姜、烟草种植各类知识,成为农村适用技术的多面手。

 提起万立春的黄挎包,人们都会告诉你:那是一个百宝囊,里面时常装着针灸包、修枝剪、芽接刀和劁猪刀,走到哪儿干到哪儿。

 一次在朱良乡六丰村召开玉米营养钵矮化移栽现场会。路上,万立春发现路边桑树长荒了,于是从挎包取出修枝剪,边走边剪,赶到会场,他已给200多株桑树剪了枝。现场会上,桑树剪枝、管理成了新增的课题。

 这样的事对万立春来说,实在是家常便饭。哪里有万立春的脚印,哪里就有万立春修剪的桑树、嫁接的果树。从裴家乡到小双乡,从朱良乡到仓上镇,随便哪一户农民都能给你指出房前屋后哪株果树是万立春接的,坎边地头哪株桑是万立春剪的。

 遇上求医问药的农民,万立春从不推辞,且不收钱、不受礼。有的农民家庭经济困难,万立春会拿出自己的钱,让其买药治病。谁也说不清他给多少老百姓贴补过药费、籽种钱、苗木钱和农药款,可轮上他自己花钱却十分吝啬。

 1992年,万立春染上了肝病,舍不得吃药,舍不得打针,自己配制了枸杞、首乌、栀子、茵陈四味中药,长年当茶饮。从此他那常年不离身的黄挎包又添上了他自己的药茶瓶。因为他明白,乡财政不宽裕,家里也上有老下有小。

 1993年调任西营区林业工作站站长后,他在带病坚持工作的同时,又报考了陕西农业广播学校,1998年他以《仓上镇林业经济发展前景初探》的论文,取得毕业证书。毕业时,万立春满51岁。

 任林业站长期间,万立春更加努力钻研业务知识,主持编制了《西营区林业发展规划》,并将规划项目落实到乡到村到地块。

 看到全区蚕桑生产上不去,万立春逐乡召开现场会,组织培训,现场教练,并和区站林业员龚万炳合作编写《兴桑养蚕实用技术操作规范》,自己掏钱印刷,免费发到农户。

 经过万立春和同伴的共同努力,西营区蚕茧平均张产由十几公斤提高到30多公斤,走在全县前列。

 白河县原副县长、现任助理调研员张永全评价说,万立春是个肯钻研的干部,有灵性。无论是植桑养蚕、板栗建园,还是烟叶栽培、黄姜生产,白河县历年的当行产业建设中,万立春功不可没。

“他处理了我们,按说该恨他,但恨不起来,他经手的事,我们只有一个字:服!”

 199511月,万立春调任仓上镇上人大主席团主席;19971月,改任仓上镇党委纪检委书记。无论到什么岗位,万立春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变,勤学务实的本色不变。

 19984月,一份群众反映仓上镇裴家村集资拉电中有经济问题的信访案件转到万立春手中。信中反映支书和村主任经手的经济账中有三五万元的亏空。

 万立春没有拍案而起,也没有义愤填膺。作为一名纪检干部,他十分清楚培养一名干部不容易,而毁掉一个干部只需轻轻一推。

 他和另一名财政干部一道深入裴家村,三上三下清查集资收支账。第一遍,在全村9个组分别召开会议,由村民回忆集资款交谁手中,有收条以条子为准,没条子口述为凭。第二遍,由三名村干部根据群众提供的依据逐笔落实、核对,结果大部分遭到否认。第三遍,万立春将三名村干部带到各组,在群众大会上面对面地逐笔查对、核准,绝大多数集资款得到落实。回到村委会,盘清历年村账盈亏,接着算材料开支账。万立春委托可靠村民一根根数杆子,一个个数瓷瓶。村主任提出铁丝算少了,拉线未加上。万立春让人挖出拉线秤重量,然后乘以拉线总数。

 面对坚硬如铁的作风,村支书和村主任服了。愿意将不清楚的账目认归自己名下负责退赔。

 没有几个人知道,就在万立春逐笔落实拉电账目时,肝部病变已折磨得他晚上睡不成觉。然而当他发现6组有一户村民未参加对账会后,次日晨不顾大雨滂沱,河水暴涨,天未明就上10里外的6组农户家落实情况去了。

 清理结果出来了,村支书退赔1800元,受到免职和留党察看一年处分:村主任退赔1.8万元,留党察看二年,免去村主任职务。

 宣布处分决定当天,万立春又找二人征求意见,二人只有一个字“服”,并表示即使不再当干部,也要努力当个好党员。

“我工作过不少单位,像他这样的干部太少见。是万立春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刚进1998年腊月,双目失明的吴远富就在家坐不住了。一遍一遍拄着竹杖,到路口去等待那个熟悉的声音出现。他知道,万立春会像往年一样来看他的。可这次他失望了,整整一个腊月,不见万立春的声音。万立春去世噩耗传来时,老人三天不吃不喝不说话,老泪纵横,开口吼出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天不公啊!把这样的好人收走了!”

 吴远富的双眼是在小双当乡干部时炸坏的。那时候,万立春主持修筑通往小双乡的公路,既要动员上劳,又要现场指挥;既要跑材料,还要带头干。当时的小双乡副乡长张忠文,至今还记得与万立春在这条路同行不到2公里,就给他指了几十块自己抬过的石头。

 那时吴远富担任爆破材料保管,一位领材料的农民不小心,引燃了雷管,炸坏了吴远富的双眼和胸腹部。万立春连夜从乡上找拖拉机,把吴远富送到西营卫生院。次日晨,万立春叫来救护车把挂着吊针的吴远富送往县城。

 路上,万立春问他“想不想解小手”,吴远富说“忍一下算了,车上咋解”,没想到万立春说“我有办法”,就从包里掏出事先准备好的瓶子,用手扶着吴远富解完了小便。到白河县医院后,万立春在床头守了吴近富7天,不停地给他宽心,直到脱离危险。回乡后,万立春每见到他就问,头昏不昏,还疼不疼。

 吴远富回家休养后,万立春每月一趟上门看望。后来到朱良、西营工作,万立春每年腊月都来看望吴远富。调回仓上镇后,又专门到吴远富家住了一夜。晚上他们唠了一个通宵,唠家常、唠工作,也唠做人的道理。

 每当人们提到万立春,吴远富总是感慨,像万立春这样的干部太少见了。如果说父母给他第一次生命,万立春则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万立春像一团火,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他总是把温暖和热情带给周围的人,却顾不上关照老母、妻儿和自己。

 万立春的父亲去世早。懂事后,他非常孝敬母亲。母亲前年去世时,他后悔自己没有尽到孝心。然而母亲安葬第二天,他就赶回机关。他感到,既然当了人民公仆,就应该去关爱、扶助更多的母亲和父亲。

 万立春不会骑自行车,也极少乘乡镇的车,无论远近,安步当车。夏天一双草鞋,冬春一双球鞋。常年泡基层,一年就要穿破四双“双星鞋”。他说这样离农民近些,边走路还可干点啥。他不善饮酒,极少吃肉,走村串户从不让群众炒菜张罗。到了该吃饭的地方,他就让农户做一顿浆水糊糊。那是一种用豆腐水煮玉米糁加酸菜做的粗粮稀饭。

 1997年午季,万立春请了5天假,打算回家收麦,顺带把自家的烤烟炉建起来。回去后发现烟叶有病害,他又看第二家,第三家……几乎家家都有。他又带病翻山越岭,察看邻村的烟苗。烟叶要有闪失,不仅镇财政受损失,更对不起企盼一年的农民群众,甚至影响整个产业的成败。

 他顾不上割麦、建烟炉,立即让人给仓上镇领导带信。还写上了治病的药名、用量、用法、价格。后来,又专程上安康调烟药。

 全镇的烟病得到有效控制,家里的麦子却烂在地里,收回的三成也因淋雨生了芽。午季,全家只有靠杂粮将就度日了。

 万立春的儿子万小平,今年农校毕业。在孩子的记忆里,小时候很少见到父亲。即使后来上中学跟父亲住在一起,也是早早起来吃一顿饭,父亲下村,孩子上学。

 万小平心气很高,学习也好,有考大学的把握。可万立春却劝他:上大学,我承受不起这经济负担,还是上农校算了,最好学烟叶栽培。白河的烟草产业刚起步,今后要大规模发展,没有这方面人才不行。于是,万小平进了农校。

 万小平印象中的父亲,好像只有一件中山装,衬衣已洗得很薄,袖口、领口全破了。裤子呢?也多有补丁。每次买新衣只给妈妈和他买,自己极少添新衣。他记得去年父亲肝病严重时,正逢村上拉电架线,父亲还替村上的困难户出工抬了40多根水泥电线杆。

 他记得父亲回家也闲不住,晴天下地锄草、背粪,雨天在家劈柴、修补房子。房前屋后的板栗、葡萄、苹果、梨树、杏树、桃树、石榴、柑桔和无花果,都是父亲亲手栽种或嫁接的。

 他记得收烟的季节,母亲病了,父亲托人捎回80元钱,说烟叶收购是他分管的工作,离不开人,让母亲先看病,钱不够先借着用。

 其实,万立春那时也重病缠身,对自己的病非常清楚,只不过他不愿告诉家里人罢了。那时,他一边盯着收购站的秤,一笔笔记在自己的本子上,晚上逐笔对账,生怕坑了农民;一边还要维持收购秩序,动员住的近的村民让远路赶来的先交。一些亲朋好气又好笑地说,老万管收烟,咱们一点光也别想沾。

 收烟季节过后,万立春对西营镇党委书记何益新说,本来想自己的身体熬不过收烟这一关,谁知道还挺过来了。

 何益新听后非常动情,万立春在仓上镇收烟叶时,自己正在西营镇收烟叶。看起来轻巧的收烟工作,其实最苦:烈日暴晒、烟气呛人,灰尘扑面,还得和烟站的人拌口舌,防止压级压价,坑了农民。一天工作下来,水米不思、夜难成寐。自己一个30多岁的壮小伙子都受不了,何况50多岁又重病在身的万立春呢!

 当何益新从西营镇调仓上镇任党委书记后,安排好镇上工作,就找万立春谈:“你去开点药把病好好治一下,再把你过去的药费条子找出来,镇上财政也紧,就按2000元给你报。”谁知万立春过了几天,拿出几张皱巴巴的发票,何益新一算只有700多元,只有钦佩地摇摇头。

 山的儿子万立春、在山里奔波了50多年,静静地回到山的怀抱。

 1998年腊月,仓上镇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万立春开着开着,身子斜向一边,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何益新一看,心里就毛了,立即安排人,带上4000元饯,并叮嘱到湖北十堰,找最好的医院就诊。同时通知万小平回家。

 万小平由安康农校赶到十堰市太和医院时,父亲已躺在病床上。诊断结果:肝癌晚期。

 万立春对陪同他的干部说,镇上工作紧张,你回去吧,有小平在这儿就行了。

 度日如年的13天,万立春想回家。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恋家。工作20多年,风里来雨里去,一跑就是几个月,何曾受过家的羁绊,现在说回就要回。

 他明白,自己像个长跑运动员,已经接近终点。

 他担心,不宽裕的镇财政承受不了昂贵的治疗费用。

 他挂念,想再看看家乡的青山绿水,看看亲手剪过的桑,嫁接的栗。

 第14天,万小平办完出院手续,带来的钱刚好花完。父子俩相拥着踏上归程。

 妻子丢开家里的活,赶到镇上,把他接回了家。这天,是腊月二十九。

 躺在床上的万立春,还在操心着烟叶生产:去年那个技术员该换一换,不知镇上是否找下合适人选;我病了这么长时间,不知是否安排人代管烤烟生产。

 他让万小平扶他起来,去看一看烟苗。孩子犟不过他,只好扶他下床。

 311日,他让万小平找来笔和纸,忍受着肝部剧痛写了两封信。

 一封写给县纪检委周显侠书记,信中说,作为一名基层纪检干部,最近身体有病,需要请假一段时间,不能参加县上的培训会请谅解。

 一封写给镇党委何益新书记,一是对镇上借钱给他看病,表示深深地感谢;二是说由于身体不好,不能坚持工作,请领导原谅。烤烟的事能不能找人先代管起来;三是说今年烤烟任务重,群众思想难度大,建议镇上多买苗、多育苗,防止面积滑坡。

666507453805479292.jpg

 313日上午,万立春回到山的怀抱,平静地合上了双眼。

 惊闻噩耗,周围数百村干部和农民请示为他开追悼会,树碑立传。

 赶到天宝村七组的镇党委书记何益新,踏进万立春家门惊呆了:经常用自己工资接济贫困户的万立春,竟然家徒四壁。屋里仅有几吊腊肉,百余斤麦子,十多斤黄豆,二斤菜油。家用电器除了照明的电灯泡,唯一的一台14英寸黑白电视机还是别人顶账顶来的。笔记本上,赫然记着欠外债1000多元。“进材”时,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找不到。何益新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315日的告别仪式上,仓上镇人大主席陈宗华含泪介绍万立春生平,泣不成声。

 数百名从几十里外赶来送葬的群众哭成一团。他们仿佛看到修剪桑树、嫁接板栗的万立春,仿佛看到穿着草鞋、抬着电杆的万立春,仿佛看到背着挎包、开现场会的万立春,仿佛看到整理苗圃、防虫治病的万立春,仿佛又听到他那爽朗的笑声。

 万立春走了。透着忧虑又露着安详,带着遗憾也带着微笑。他留给仓上镇,留给白河县乃至整个安康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激励干部群众努力发展各项产业,早日脱贫致富,完成他的未尽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