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白河县人大网 >钖城厚韵 > 正文内容

朝圣“三苦” ——再访老党员阮大喜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31日   作者:谢建华   来源:   点击数:
字体:【


仲春之时,县上成立了“三苦”精神研究办公室,我有幸被县委任命为办公室主任,为深度了解“三苦”精神的形成,我首先拜访了“三苦”精神中科学种田的典型代表阮大喜——一个88岁高龄的老党员。


那是四月下旬的一天,我带办公室两位年青同志拜访兴隆的几位老支书,从此,对于兴隆这块孕育“三苦”精神的圣地,就有了一种解不开的情结,牵挂起那段让人魂牵梦绕的沧桑岁月。


驱车从喧哗的县城沿“十天高速”到双河,至冷水的环县公路,又转至大双兴隆的村道,再从仅一车宽的崇山峻岭中行驶十余里到公路尽头,最后步行3华里,才到达这个早已听闻而一直未谋面的“三苦”精神代表人物阮大喜的家里。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从繁华到静谧,从现代到原始,仿佛回归到四十年前那如火如荼的岁月。


几间石板土坯房,斑驳陈旧的墙皮上贴着几十年前的旧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画像仍张贴在堂屋的正面墙壁上,屋内仅几件用的陈旧的已看不出年份的必用家具外,唯一有点现代化气息的是一台老式21寸彩电,连喝水吃饭用的都是几十年前的洋瓷缸子和已斑驳修补过的“洋瓷”大碗。很难把这些与曾经当过农牧局副局长、公社党委书记的老干部联系到一起。


年轻时给农技部门“制种”,让仅上过小学的阮大喜喜欢上了农业生产科技,爱学习、爱琢磨的他,不仅通过各种途径找相关的书看,更喜欢把学到的用在地里去试验。197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年之后就担任了村支书,每天起五更,用喇叭喊群众起床上坡修田造地,背着挎包、扛着锄头出门就是两头不见天,手把手教群众怎样科学种田奔高产,头一年就让兴隆人均产粮500斤,群众喊他“小麦大王”,惊动了在邻村高潮蹲点的县委书记李群欣,于是县委书记多次登门拜访,还要他与高潮村搞挑战夺高产,第二年,光公购粮实现人均交纳500斤,领导不得不佩服他是科学种田的第一人。    


1976年他从一个普通农民直接被任命为农业局副局长,负责推广科学种田,两年时间,他跟领导一起下乡,逢会就讲经验、传技术、讲科学种田,这让做惯了农活的他很不自在,一直想着回到田间地头。经过一再要求,他被派到小双公社当书记,领导交待他要做好三件事:粮食产量要上去,生育率要下去,干部作风要搬正。


在小双一干就是五年,这五年他始终不忘搞好这三件事,除开会外,他每天都背着挎包、扛着锄头、戴着破草帽在各村转,开始乡亲们都把他当成农民,后来才认得是公社书记。在他的带动下,粮食产量迅速翻了一倍。计划生育亲自上手,一个月做手术368例,放了一回卫星,但也遭受了很多恐吓和报复:看电影被石头打,路上被几个人挡着恐吓、威胁,自己没有亲生儿女,被人骂“断子绝孙”的话让他默默地伤心流泪,面对重重的艰难和挑战,从来没有退缩过,没有放弃过。


小双的干部作风当时较差,不团结闹纠纷,搞团伙,工作不出力,风不清气不正,他去后迅速扭转,从班子团结入手,凝心聚力抓工作,以正直无私的个人作风让别人信服。就这样,到1984年圆满完成了领导交办的三件事,从小双退二线回到大双,60岁退休,回村当了组长,一当就是十年;后又当支书两年多,这两年多主要是修村主干道的公路,在修路中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得罪了人,就有人害他,到家里偷东西老婆被杀了,让他家破人亡,现在的老伴是后来72岁找的,一直照顾着他的生活。


第一次登门拜访他时,他说了三个小时,我们插不进一句话,他回忆着一生的经历,时而激昂,时而哽咽,思绪清晰,言谈中可听出一个老党员的赤诚之心,一生坚守党员标准的从严自律,不为物质所诱惑,不为名利所动心,88岁高龄仍自食其力,每天过着一个老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简朴生活。


第二次是陪同《安康日报》社的几位记者采访白河“三苦”精神,我们推荐他们去见这位老党员,他也是“三苦”精神的典型人物。


我们一行五人,途中由于车的输油管被崎岖的山路挂断,修车耗时了三个钟头,所以到阮大喜家时已下午五点,大门上锁,问地里干活的老乡,得知他在对面地里收菜籽,果然对面山凹的万树丛中有一小块菜地,两个人影在地里收割,农人隔山高呼:快回来,有记者找你!


树荫里隐约看见两位老人,翻过一道山梁,走过两条沟,半个小时才回到家,毕竟一把年纪,汗水已湿透他身上看不出颜色的那件老式中山装,高挽的裤腿下是一双破旧的老布鞋,脸上布满岁月的沧桑。


老伴赵兴凤也快八十高龄了,身体很硬朗,她坚守着传统的待客方式,热情地给每人端上一碗黄酒荷包蛋,那份热情让人无法拒绝,我虽有严重糖尿病,不能吃甜食,但依然坚持把那碗鸡蛋吃完。一行人用的二十多个鸡蛋,也许是她家几只鸡要用一个月时间才积攒起来的,自己舍不得吃来招呼客人。


这次见面他没有第一次那么健谈,也许是思想上有顾虑,因为以前他有过这种经历: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地委书记到他家走访,他反映有些干部特别是老师赌博成风,误人子弟,地委书记回去后立即组织抓赌行动,并批评了县上领导,要求从严管治,有人就劝他以后说话要注意。他觉得从此以后领导很少上他门,怕他捅娄子,他听说是上面来人,他说话就很谨慎。


  这次和记者见面,我感觉他有所顾虑,没有放开,很谨慎。从言谈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注意学习的人,对时政很关心,特别是当前的社会不良现象,人们思想观念道德缺失的问题,他很赞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对党员“两学一做”的活动也很关注。


他是一个从科学种田走出来的干部,所以一生不忘这份执着,前几年他自己培育了一种豌豆品种,取名“科真白一号”,去年他又培育了一种菜豌豆的优良品种,他把良种免费送给周边农户试种,收效很好。


他无儿无女,活着时没住过水泥楼房,他说这一生要犯一个错误,活着的时候把自己的坟墓建好,等死后把他的两个老婆葬在身边,他和现在的老伴用了整整五年的时间,在原老伴坟边修了两座坟,把坟前筑了一道园,栽上树,死后和老伴们一起住上阴间的“洋楼”。他说:这是和一个共产党员的要求相悖的,但他只是想给自己的两个爱人一点安慰,这是自己唯一的心愿,所以他不请一个工,自己和老伴用几年的时间,用心血和汗水从几里路肩挑背扛,亲自动手建造他的后世家园,也免得给组织和乡亲们找麻烦,围绕坟地修了6亩梯地,栽种的十几亩树木已蔚然成林。


两次拜访阮老,我都有一种“朝圣”的感觉,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已很难找到这种人性深处的纯真和质朴,这份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着清贫与自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老常员的平凡与伟大,同行的年青人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才是真正的“红色教育”,这才是真正的“三苦”精神的生动课堂!


在公路尽头的山梁上,当地群众自发捐资给阮老立了一块碑“人民群众公认的优秀党员:阮大喜同志”。这是我所见到的最独特的碑,它是人民发自内心的崇敬之情的表达,是对一个共产党员最高的认可和褒奖。


我们久久地在碑前伫立,深深地沉思,如果每个党员都有这种坚守,都有这种执着,都有这种淡泊,那我们的党将永远是人民信任和依靠的不朽长城,就如这郁郁葱葱的树木般依附着脚下的大山。


来源:《三苦精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