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白河县人大网 >钖城厚韵 > 正文内容

兴文重教的历史标志——魁星楼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5日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字体:【


从汉江乘船,远望白河县城,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楼房如撒在山坳里的明珠,在众珠簇拥的山巅之上,有一亭高高耸立,朱栏碧瓦,掩映在深深翠柏之中——那就是魁星楼

魁星楼,今又称烈士亭,位于白河县城中心的魁星山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亭子建在百米见方的亭台之上。亭台西南入口两边,蹲踞着年代久远的两只石狮子,由入口拾阶而上,至亭台上可俯瞰全城,可望见汉水东流,可眺楚山风烟,于闹市中可感受乡韵……

旧时白河八大景之一的“白石风帆”在这里可一览无余,“白石横江水一涯,浦帆高挂走滩沙。人行两岸看飞鸟,船在中流盈落花。”的意境于这里可嗟可味!

魁星楼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因当时白河科举不旺,知县陈肃如乃于魁星山建楼祀魁星,以祈白河多出科举人才。魁星山原名泰山,因明时山上有泰山庙而得名;又因此山与一江两岸七峰共同构成北斗七星状,而此山恰在北斗勺口天玑位,故又名魁星山。雍正《陕西通志》记载:“魁星山,在县东北七里,七峰连亘,逶迤如北斗”。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知县李宗信又在魁星山顶西南岗设天池书院,聘贡生、举人担任山长,历任白河知县常去授课,自此,白河县域内重文兴教蔚然成风,先后有谢德昭(1892壬辰科)、谢馨(1895已未科)高中进士;谢馨被钦点为翰林庶吉士。抛去唯心的宗教迷信,建造魁星楼事实上是白河兴文重教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它也是白河县城的标志性建筑和别样景观。当年魁星楼与天池书院以及县城外城东门城楼相互映衬,蔚为壮观。“魁楼积雪”即为旧时白河八大景之一,有诗赞曰:“魁星城北拥奇峰,遥盼岩岩雪尽封。嶻嶪四周符列宿,玲珑万叠锁隆冬。”

民国期间,魁星楼曾被国民党军作为碉堡,至解放后已破败不堪。

1954年3月,为纪念两次解放白河牺牲的烈士,中共白河县委、白河县人民政府迁葬42名烈士遗骨至天池书院处,并立烈士纪念碑; 1956年,又修葺改建魁星楼为烈士亭。亭高三层,砖木结构,总面积约150㎡,八角攒尖,鹅颈棚、有斗拱,叠瓦压脊、有脊饰,楼内顶饰二龙戏珠、侧面饰八仙图,悬挂有8块书匾。

1972年,在铁道兵0245部队帮助下,将“烈士墓”移至烈士亭东北侧,并移葬 “三线建设”烈士66名至此;后又葬入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白河籍烈士,共计有烈士墓冢131座。

环烈士亭建有烈士陵园,陵园始创建于1950年代,建成于1972年,后历经1985年、2002年、2006年、2010年、2013年的数次扩建修缮,至目前,陵园实质上已成为县城一处公园。陵园东西约200米,南北约110米,总面积2.2万㎡。园内佳木葱茏,小径迂回,且有碑亭、清风亭、望江亭三亭与主亭风格一致,相映生辉! 园内春润、夏荫、秋朗、冬阳,四时风景宜人!

此地现为陕西省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廉政教育示范基地和县情教育基地。

魁星山、魁星楼和天池书院,镌刻着白河先民们的文化创造和重文兴教的历史记忆;与烈士陵园,以及园内的陈列室、烈士纪念塔、烈士纪念碑、墙式浮雕、廉政文化字画警语交相辉映、互为补充,既勾勒出白河革命的百年历史风云,又突显了党风廉政建设特色,共同留存延续着具有白河地域特色的一脉人文。


来源:《秦楚边城  水色白河》

图:刘明